元夕二首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译文及注释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liáo)。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虚庭:空空的庭院。
堂上花灯诸(zhū)弟集,重闱(wéi)应念一身遥。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重闱:父母居室。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xiāo)隐地雷。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
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qiāng)笛三更谩自哀。
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
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
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注释
虚庭:空空的庭院。
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
重闱:父母居室。
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
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现代解析
这首《元夕二首》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在元宵节时写下的两首感怀诗,通过对比不同时空的元宵节,表达了孤独思乡和家国情怀。
第一首写当下的元宵夜:
诗人独自在偏远异乡过节,四周冷清无人相伴,只能靠读书排遣寂寞。虽然少了热闹的车马邀约,但早春的梅花已在草阁边绽放,月光洒满庭院,积雪还未消融。想到家中兄弟们此刻正聚在厅堂赏灯,年迈的父母一定在挂念远方的自己。这里用"蛮村""寂寥"等词突出孤独感,而"梅先动""月满庭"又透露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
第二首回忆去年的元宵:
当时诗人在京城,听到宫廷铜鼓如雷声般震撼,看到月光下的宫灯楼影,马蹄声在宫道间回荡。如今被贬到万里之外的荒凉之地,深夜听着羌笛声只能独自哀叹。最后两句突然提到"先朝乐事",暗含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孝宗皇帝当年还会为两宫太后举办元宵庆典,如今却再无这般和睦景象。
两首诗形成鲜明对比:
- 空间上:从京城的繁华到蛮村的冷清
- 时间上:从去年热闹的集体记忆到今年孤独的现实
- 情感上:表面写节日差异,实则寄托着对家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以及对朝廷现状的隐忧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把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元宵本是团圆节,他却独自在外;本应欢乐的时节,他却透过节日景象看到更深层的时代悲凉。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孤独感与忧国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