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险峻荒凉的深山景象,充满压抑感和旅途艰辛。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夸张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开头两句写连绵的山峰像青黑色的眉毛追着人而来,刚到山里就发现天色已晚,营造出被群山包围的紧迫感。三四句用夸张手法写山路难行:破损的道路上沙石滑动像天外落雨,崩塌的山崖上滚石轰鸣似地底雷声,通过视听结合让危险场景跃然纸上。
五六句突出深山的气候特征:千年的冰雪在晴天仍湿冷,茂密的树林让云雾到中午都不散,说明这里阳光难以穿透。最后两句写明天要穿过更险峻的树林,在陡坡上侧身行走时倍感哀愁,暗示前路更加艰难,流露出旅人的疲惫和忧虑。
全诗通过"逐人""惊""崩""哀"等字眼,把深山之旅写得惊心动魄。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描写都渗透着行路的艰险和内心的不安,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深山旅行的不易。
吴兆骞
(1631—1684)清江南吴江人,字汉槎。吴兆宽弟。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又三年而卒。有《秋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