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清晨赶路的生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开头两句写旅人匆忙穿衣、催马赶路,一回头发现月亮还挂在柳梢上——用"忙""快"两个动作和月亮的方位,巧妙点出这是天未大亮的清晨。三四句写景特别传神:草叶上挂着几滴露珠但不算下雨,天上还零星挂着几颗星星。这里用"两三点""七八个"这样口语化的数字,把黎明前朦胧的天色写得活灵活现。
五六句转到人间烟火:茅草旅店传来鸡鸣,早起的人们低声交谈,竹篱边的狗突然吠叫惊醒了客人。这些声音描写就像清晨交响曲,有鸡鸣的人声、犬吠的突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当太阳像往常一样从东方升起,壮丽山河突然完整地展现在眼前。这里"扶桑日"用神话中的太阳升起之地,暗喻光明到来;"社稷山河"突然开阔的视野,暗示旅途的艰辛终将换来美景,充满希望感。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特写(穿衣策马)到近景(露水星星),再到中景(茅店竹篱),最后拉成壮阔全景(日出山河)。诗人用最普通的清晨景象,写出了生活的新鲜感和旅途的诗意,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早起赶路时,看着天色渐明、万物苏醒的奇妙体验。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