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略带寂寞的江月夜,画面感极强,像一幅水墨画。
开头两句"月淡江空泛小舟,唱歌和月看江流"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朦胧的月光下,空旷的江面漂着一叶小舟。诗人独自唱歌,歌声与月光相伴,静静看着江水流动。这里"和月"二字很妙,把歌声和月光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中的自得其乐。
后两句"更深欹枕梦何处,两峰清霜晓未收"时间跳转到深夜。诗人斜靠着枕头,思绪飘向远方(梦何处)。清晨来临,两岸山峰覆盖着白霜,在晨光中尚未消融。"清霜"的意象既点明季节是秋末或初冬,又给画面增添了一丝清冷的韵味。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极简的笔墨画出从夜晚到清晨的时间流动 2. "唱歌和月"这样新颖的表达,把声音和光影巧妙结合 3. 最后定格在"清霜未收"的清晨画面,余韵悠长 4. 看似写景,实则透露出诗人独处时的淡淡孤寂与自在
这种将个人情绪自然融入景物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读者仿佛能跟着诗人的眼睛,看到那个月光朦胧的江夜,感受到那份独处的宁静与怅惘。
释普岩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