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穿越巴峡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的刻画传递出孤独艰辛的旅途心境。
前两句写远眺的视野:一眼望不到头的峡谷,深秋时节太阳西斜,营造出空旷苍凉的氛围。"孤泉泻空白"用一道飞溅的泉水打破画面寂静,而"众木倚云寒"则用高耸入云的寒木强化了山势的险峻。这两句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
五六句转入听觉描写:安静时能想象猿猴凄厉的啼叫,行走时更切身感受到穿越险境的艰难。这里通过声音衬托出环境的险恶,也暗示旅途的孤寂危险。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虽然内心充满忧虑,但前路依然被茫茫风雪覆盖。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既表达了面对困境的无奈,也透露出继续前行的决心。全诗用简练的语言,将自然险境与人生旅途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在艰难中前行的坚韧力量。
释希昼
释希昼,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