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前登高望远的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登山路上的景象:长满野草和芭茅的小路,配上重阳时节特有的萧瑟气息,给人一种荒凉寂寥的感觉。这里用"蒿草芭茅"这种具体植物来表现山野的荒芜,用"气萧疏"三个字就传神地写出了秋天的氛围。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登上山顶后的壮阔视野:站在龙多山顶极目远眺,万里秋色尽收眼底,美得像一幅画。这里"凭高望"三个字很有力量感,让读者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登高望远。"万里秋光"的夸张手法,既表现了视野的开阔,也暗含了诗人胸襟的宽广。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先抑后扬:前两句写登山时的荒凉,后两句写登顶后的壮美,形成强烈反差。诗人用最简练的文字,把一次普通的登山经历写得如此生动,让读者不仅能看见画面,还能感受到诗人登高望远时的豁达心境。特别是最后"入画图"的比喻,把自然美景和艺术美感完美结合,给人无限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