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弃儿
雪霜载途风裂肌,有儿鹑结行且啼。
问儿何事乃尔悲,父母弃之前欲追。
木皮食尽岁又饥,夫妇行乞甘流离。
负儿远道力已疲,势难俱生灼可推。
与其疐尾莫我随,不如忍割从所之。
今夕旷野儿安归,明朝道殣非儿谁。
父兮母兮岂不慈,天伦遽绝天实为。
卜年执政虽咸腓,发廪有议常坚持。
昔闻而知今见之,仓皇援手无所施。
儿行不顾寒日西,哭声已远犹依稀。
问儿何事乃尔悲,父母弃之前欲追。
木皮食尽岁又饥,夫妇行乞甘流离。
负儿远道力已疲,势难俱生灼可推。
与其疐尾莫我随,不如忍割从所之。
今夕旷野儿安归,明朝道殣非儿谁。
父兮母兮岂不慈,天伦遽绝天实为。
卜年执政虽咸腓,发廪有议常坚持。
昔闻而知今见之,仓皇援手无所施。
儿行不顾寒日西,哭声已远犹依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弃儿故事,用通俗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古代饥荒下的生存悲剧。
开篇就用"风雪刺骨"的天气烘托氛围——一个穿着破烂补丁衣服的孩子,边哭边追着父母。通过对话形式引出残酷真相:不是父母狠心,而是树皮吃光、灾年难熬,乞丐夫妻实在背不动孩子逃荒了。"与其让孩子跟着我们饿死,不如让他自己找活路"——这种痛苦的抉择瞬间戳中人心。
诗人用"今晚孩子睡野地?明天路边尸体就是他"这样直白的想象,控诉了现实的残酷。特别指出父母并非不慈爱,而是"老天爷断了活路"。后面笔锋一转,暗讽官员们虽然天天开会讨论开粮仓救灾,却迟迟不行动,直到亲眼见到这样的惨剧才慌了神,但已经来不及救助了。
最后孩子身影消失在寒风中,哭声却仿佛还在耳边,这个余音袅袅的结尾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全诗就像用白描手法拍的纪录片,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画面都让人揪心,通过一个家庭破碎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难。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