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述怀
抆泪别妻子,登山望归舟。
舟远望不及,岩溜鸣咿嚘。
足茧坐绝顶,晚色忽已稠。
凄其杜宇声,问我胡为留。
抚襟独浩叹,泪下不可收。
三年足别离,此泪良有由。
区区驹隙中,为形役不休。
为形役尚可,为人役何求。
渊明独何人,我乃如拘囚。
亲老方倚门,甘旨谁供羞。
子幼未知学,择师谁与谋。
鬼蜮闪光怪,虎豹嘷昏幽。
世路委丛棘,吾道若缀旒。
岂无知我者,应谓我心忧。
舟远望不及,岩溜鸣咿嚘。
足茧坐绝顶,晚色忽已稠。
凄其杜宇声,问我胡为留。
抚襟独浩叹,泪下不可收。
三年足别离,此泪良有由。
区区驹隙中,为形役不休。
为形役尚可,为人役何求。
渊明独何人,我乃如拘囚。
亲老方倚门,甘旨谁供羞。
子幼未知学,择师谁与谋。
鬼蜮闪光怪,虎豹嘷昏幽。
世路委丛棘,吾道若缀旒。
岂无知我者,应谓我心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登山述怀》写的是一个离家远行的人,站在山顶思念家人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思念与愧疚交织 诗人擦着眼泪告别妻儿,登山远望离家的船,直到船影消失。他坐在山顶,听着岩缝流水声像在呜咽,黄昏渐浓时杜鹃啼叫仿佛在问他:"为什么留下?"这些自然景物都在加重他的孤独感。最扎心的是想到:三年没回家,老父母倚门盼归却无人奉养,幼子读书也无人请老师——这种对家庭责任未尽的愧疚,比单纯想家更痛苦。
2. 对自由的渴望 他用陶渊明(渊明)作对比,觉得自己像囚徒般被生活束缚。说"为身体奔波尚可忍,为他人卖命图什么",其实是表达对世俗压力的不满。当时社会可能充满小人(鬼蜮)和危险(虎豹),世道艰难得像布满荆棘的路,自己的理想(吾道)像风中摇晃的旗子——这些比喻生动展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
3. 矛盾中的坚韧 虽然处境艰难,但他提到"岂无知我者",暗示仍有人理解他的追求。结尾用《诗经》中"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忧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深沉的现实根源。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真实呈现了一个中年人的两难:既放不下对家庭的责任,又渴望精神自由;既厌恶世俗束缚,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这种古今相通的人生困境,加上黄昏、杜鹃、流水等意象营造的苍凉氛围,让诗歌既有情感冲击力,又引人深思。
杜范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