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正直敢言却遭冷遇的知识分子的同情。
前两句说刘蕡写的治国策论像治病的良药(药石危言),他和汉代敢直言的贾谊、晁错是一类人(知音)。这里用医生开药方比喻直言进谏,说真话的人就像医生一样想治好国家的病。
后两句转折说可惜当时主考官(司文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些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合愧心)。"不畏人言"暗指考官不在乎舆论批评,只顾迎合权势。
全诗通过对比: 1. 敢说真话的忠臣 vs 装聋作哑的官员 2. 治病的良药 vs 顽固的疾病 3. 历史同类(贾谊晁错) vs 现实孤独(刘蕡)
传递的核心思想是:说真话的人常常不被当权者接受,但历史会记住他们的价值。就像现在我们看到敢提意见的人被冷落,也会为他们鸣不平一样,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让诗歌特别打动人。
陈洎
(?—1049)宋徐州彭城人,字亚之。历知怀州,审刑院。仁宗宝元间,自屯田员外郎为御史中丞,出为京西、淮南、京东转运使。庆历六年,入为度支副使,寻转盐铁副使。工诗,风格秀古。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