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其一 送别

别离情味,从前轻掷,今日且待如何。
好教垂杨,一枝挽住鸣珂。
可怜幔亭,别酒价真珠,不换颜酡。
凝眸处、便几年秋草,两地烟波。
好把相思打叠,这柔肠似缕,何计消磨。
马首霜浓路滑,偏我愁他。
如今鱼沉雁杳,蓦地常自在心窝。
凄凉也、便怎生忘了人呵。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情感真挚动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情感变化
开篇就点出"离别"这个主题,说以前不把离别当回事,现在却要面对真实的离别痛苦。这种对比让情感更强烈,就像我们年轻时觉得分别无所谓,长大后才发现分离的难受。

2. 生动意象
用"垂杨挽住鸣珂"这样生动的画面,把杨柳拟人化,好像要拉住离人的马不让他走。"颜酡"(脸红)形容喝酒后的样子,说明借酒消愁也解不开心结。这些意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3. 时空交错
"几年秋草,两地烟波"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表现分离后的漫长思念。就像现在的异地恋,隔着千山万水,只能靠回忆度日。

4. 身体感受
"柔肠似缕"把愁绪比作缠绕的丝线,"马首霜浓路滑"通过旅途艰辛的描写,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离人的担忧和牵挂。

5. 情感升华
最后用"鱼沉雁杳"(音信全无)的典故,说思念已经深深刻在心里。结尾的"凄凉"直接点明心境,那个反问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对离人的嗔怪,特别打动人心。

整首词就像在诉说:年轻时不懂珍惜相聚,现在才知离别苦。即使喝酒、写信都解不了相思,只能任由这份思念在心头缠绕。语言直白却情深意切,把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离别之痛写得入木三分。

丁澎

(约1622—1686)清浙江仁和人,字飞涛,号药园。回族。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主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荐升郎中。科场案起,以违例被劾,谪塞上五年。工诗。早年与毛先舒、柴绍炳等人称“西泠十子”,后又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号“燕台七子”。有《信美堂诗选》、《扶荔堂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