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阳杂咏① 其五

佛髻波罗蜜,仙肤优钵昙。
苓抽芳薏苦,蕉剥露芽甘。
南凤三杯粟(作者注:「三杯粟,产凤山县。」),西螺五寸柑(作者注:「西螺产柑极佳。」)。
问谁能编织,名状漏嵇含(杨永智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风物的独特魅力,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前四句用四种植物展现台湾物产的奇妙:"佛髻波罗蜜"写菠萝蜜果实像佛祖发髻般饱满,"仙肤优钵昙"形容某种植物表皮如仙人肌肤般细腻。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茯苓抽芽时带着苦涩,而芭蕉新剥出的嫩芽却透着清甜,展现自然界的多样滋味。

五六句通过注释中的特产"三杯粟"和"西螺柑",巧妙点出台湾凤山县的粟米和西螺柑橘的优质,用"三杯""五寸"这样具体的量词,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这些特产的精妙之处。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感叹:这么多奇妙的物产,谁能像古代博物学家嵇含那样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呢?这种感慨既突出了台湾物产的丰富,也暗含对当地文化被完整记载的期待。

全诗就像一幅台湾风物小品,诗人通过舌尖上的滋味(苦/甘)、手掌间的触感(仙肤)、眼中的尺寸(五寸),带领读者多维度感受宝岛的物产之美。特别是将日常水果与佛道意象结合,给平凡的农作物披上一层神秘色彩,读来既亲切又充满诗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