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读杜甫和韩愈作品时的痛快感受,以及对他们文学成就无人能继的感慨。
前两句用了个特别生动的比喻:读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章,就像请仙女麻姑帮你挠痒痒,正好挠到最痒的地方——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这里把阅读体验比作身体上的舒适感,让抽象的精神享受变得具体可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凤凰"比喻杜甫、韩愈的文学造诣已经高得像天外之物,现在没人能真正领悟他们作品的精髓。就像传说中能粘合弓弦的神胶(续弦胶)失传了一样,他们的文学传统也无人能够延续。
全诗最妙的是把读书的快感写得这么鲜活,又把对文学传承的忧虑说得这么形象。诗人既表达了对前辈大师的崇拜,也暗含了对当时文坛的失望——再没有杜甫、韩愈这样的大作家了。这种既过瘾又遗憾的复杂心情,很多爱读书的人应该都能共鸣。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