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忠臣的故事,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第一句"唐家六世树威恩"说的是唐朝前六代皇帝积累的威望和恩德,就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第二句"外建藩翰御不宾"指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来管理边疆,防范外敌。
但转折来了——第三句"二十三州同陷贼"直接描写安禄山造反时,黄河以北23个州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沦陷。最震撼的是最后一句:在这片沦陷区里,"平原犹有一忠臣",唯独平原郡的颜真卿(颜鲁公)像孤岛一样坚守忠诚。
全诗用对比手法制造强烈反差:前两句铺垫盛唐气象,第三句突然展现大厦将倾,最后用"一"对"二十三",突出颜真卿的孤胆忠烈。就像在集体投降的黑暗时刻,突然打下一束追光,照亮了这位宁死不屈的硬汉。这种在危难中坚守气节的精神,正是中国人最推崇的品质。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