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亭林先生书感而作
寸心天万世,六合清明开。
风云积时代,日月相往来。
地维隆西北,万里山横排。
中突一华起,浑抱洪濛胎。
河水昆仑顶,毕气吞江淮。
方海司出纳,全脉为之回。
士不遇三代,贤愚齐尘埃。
反望古制复,假手凡庸才。
清时召不起,老病完形骸。
冬青屡相识,夜哭臣麻鞋。
凄凄春雨苑,猎猎秋风台。
匹马倦天下,著书空余哀。
风云积时代,日月相往来。
地维隆西北,万里山横排。
中突一华起,浑抱洪濛胎。
河水昆仑顶,毕气吞江淮。
方海司出纳,全脉为之回。
士不遇三代,贤愚齐尘埃。
反望古制复,假手凡庸才。
清时召不起,老病完形骸。
冬青屡相识,夜哭臣麻鞋。
凄凄春雨苑,猎猎秋风台。
匹马倦天下,著书空余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既有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开头四句描绘了宏大的时空背景:一颗赤诚之心能穿越万年时光,天地间一片清明。风云变幻记录着时代更迭,日月交替象征着时间流逝。这里用自然景象暗喻历史长河的奔涌。
中间部分用地理意象展现中华文明的壮美:西北高耸的山脉如同大地的脊梁,华山突兀而起仿佛孕育着天地灵气。黄河从昆仑山奔涌而下,气势磅礴足以吞没江淮流域,而大海吞吐着江河,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这些壮丽山河其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但转折出现在"士不遇三代"之后:诗人感叹真正的贤士生不逢时,古今人才都被埋没。人们渴望恢复古代制度,却只能依靠平庸之辈来实现。这里暗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自白:在清明时代却不愿出仕,宁愿保持老病之身。冬青树(象征气节)和夜哭(亡国之痛)反复出现,春雨秋风中的凄凉景象,都暗示着内心的苦闷。结尾"匹马倦天下,著书空余哀"道尽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疲惫与无奈——走遍天下感到疲倦,写书著述也只剩哀叹。
全诗通过时空交错、山河壮丽与个人孤寂的对比,展现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困境,既有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也有对现实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