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过后、春意盎然的自然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细腻的情感变化。
前两句写风雨过后,天空依然阴沉,远处的树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里用"酿"字很巧妙,仿佛阴云是风雨精心酝酿的结果,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春景:小径上爬满藤萝像绿色屏障,山石间的泉水叮咚如弹琴声。这里把藤萝比作"屏障",泉水声比作"琴声",都是很生动的比喻。"青门插柳"和"紫陌行春"两句,通过柳条和春游的场景,暗示诗人既向往幽静生活,又留恋繁华春色的矛盾心情。
最后两句是全诗亮点:桃花迫不及待要绽放,却抵不住清晨寒意的侵袭。这里"争欲放"三字把桃花拟人化,写出春天万物争发的勃勃生机,而"晓寒侵"又给这热情泼了冷水,暗示美好事物总要经历考验。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其实也暗含着人生感悟——追求美好时难免会遇到阻力。
全诗用细腻的笔触,将风雨、云雾、藤蔓、泉水、柳条、桃花等春天元素编织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比喻贴切,特别是结尾两句,既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陆树声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