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苏堂新复上李明府

先生德政殊清明,斯堂故以景苏名。
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县河倾。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
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
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
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景苏堂"的建筑被一位姓李的官员(明府)修复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好官和传统文化的敬仰。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夸赞李官员的政绩(前四句)
说李官员治理有方,把原本破败的景苏堂修葺一新。用"东撑西柱县河倾"形容房子原来像要倒塌的样子,"涌翠流光复辉焕"则描写修好后的崭新面貌。

2. 怀念苏轼(中间四句)
景苏堂是为纪念苏轼(号东坡)建的。诗人看着修好的房子,想起苏轼在四川老家的青山,感叹虽然苏轼已逝,但他留下的诗文("华阳三十六篇诗")依然像擦亮的宝玉一样光彩照人。

3. 赞美两位贤人(后四句)
把李官员和苏轼并称为"苏李两名家",说因为李官员的善举,让这座纪念堂重现光彩。最后祝愿李官员能像苏轼一样仕途顺利。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 用对比手法生动展现建筑从破败到重修的变化
- 巧妙把现实政绩(李官员修房)和历史传承(纪念苏轼)联系起来
- 通过具体事物(房子、诗文)表达对清廉官员和文人风骨的赞美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人修复历史建筑会感到欣慰一样,诗人通过这个重修工程,既表扬了当代好官,又传承了文化记忆,表达了对正直官员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敬意。

汪晫

(1162—1237)徽州绩溪人,字处微。幼丧父,事母及祖母甚孝。宁宗开禧中曾游京师,后栖隐山中,结庐名环谷。郡守闻其博学多通,欲见之,以编氓辞。卒,门人私谥康范先生。尝辑《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有《康范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