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雨于保福寺是日大雨至

常旸为虐势流金,稽首长松幸屈临。
一佛等慈清苦海,众生度厄浴甘霖。
沛然而下期中熟,可以无饥免大祲。
好雨㥄人愁抱释,退思畴昔尚熏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感恩。

开头两句写干旱的严重:太阳毒辣,热浪能把金属熔化,人们向松树祈祷,希望神明降临。这里用夸张手法突出旱情的可怕,也体现了古人向自然求助的朴素信仰。

中间四句是转折:人们相信佛祖慈悲,能解救众生脱离苦海。终于大雨倾盆而下,庄稼有望丰收,饥荒得以避免。"甘霖""沛然"等词生动传达出雨水的珍贵和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最后两句写雨后感悟:好雨冲散了人们的愁绪,但作者反思过去,内心仍感惭愧。这里的"熏心"可能暗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或自身欲望的膨胀,在自然恩赐面前显得渺小。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旱灾到雨灾的转变,既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的渴望,也暗含人类应当敬畏自然、反思自身的深刻寓意。就像现代人经历极端天气后,也会思考环保的重要性一样,这首诗在千年后依然能引发共鸣。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