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思乡心切的游子形象,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染力。
前两句直接点明处境:诗人已在南方水边滞留十多天,戴着粗陋的鹖冠(隐士装扮)整日风尘仆仆。这里用"沧洲"(水边之地)和"风尘"暗示漂泊之苦,鹖冠则暗含怀才不遇的意味。
三四句用自然景象表达无奈:浮云飘忽不定像自己的命运,岁月无情流转又过了一年。这里"浮云"既是眼前景,也象征人生漂泊;"秋复春"的时光流逝更强化了焦虑感。
五六句突然转折:半夜传来驿使马蹄声,但天涯尽头的游子依然无法归家。"海甸"与"天涯"形成空间张力,驿使的出现像希望的闪现,但"未归人"三字又将其打破。
最后两句将情绪推向高潮:本想借酒消愁却更添惆怅,只能看着竹叶青黄年复一年更替。"翠筱黄花"的鲜活色彩与诗人的灰暗心境形成强烈对比,"几度新"三字尤其刺痛——时光在流逝,归期却依然渺茫。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用浮云喻命运,用四季轮回表焦虑,用驿使马蹄声制造希望与失望的落差,最后用竹叶花草的荣枯暗示生命消耗。这种将个人漂泊感与自然景象交融的写法,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游子"归家无期"的深切痛苦。
赵时春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著有《赵浚谷集》十六卷,与《平凉府志》,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赵时春居华亭多年,著有《惠民渠记》、《复古南门记》、《朝那庙碑记》、《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仪山歌》、《夜归仪州》、《登古仪州西城》、《华亭道中》、《华亭雨雾》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