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 其二

胡天汉日月,宋代鲁春秋。彤管当年笔,牙签昔日楼。

行厨原自富,腹笥更相谋。茅屋清镫意,宁徒慰旅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应朋友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的赠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读书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

前两句"胡天汉日月,宋代鲁春秋"用对比手法,说虽然身处北方胡地(暗示边疆或异乡),但通过阅读史书能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日月光辉;宋代编修的《通鉴纲目》延续了孔子编《春秋》的传统。这里把读书比作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读书场景:"彤管"(红笔)和"牙签"(书签)这些文具,让人想起古人伏案著述的样子;"行厨"(移动的书箱)和"腹笥"(肚子里的学问)这两个比喻很生动,说书籍就像随身携带的财富,而积累的知识更能帮人出谋划策。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在简陋的茅屋、清冷的灯光下读书,不仅能排遣旅居在外的孤寂("旅愁"),更有超越世俗的精神享受。"宁徒"二字强调读书的意义不止于消愁,更在于获得心灵滋养。

全诗通过日常的读书场景,展现了知识如何跨越时空给人力量,在朴素生活中开辟精神天地。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文化传承的文人情怀,以及把书籍视为精神伴侣的亲切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