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同乡好友(王通直)去世的哀悼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开头两句"近来南国家,半是北人坟"用夸张的手法说:南方这片土地啊,如今都快被北方人的坟墓占了一半。这既暗示战乱年代北方人南迁的艰辛,也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许多背井离乡的人最终客死异乡。
中间四句直接抒发悲痛:"异县谁怜我"说在异地他乡本就孤独无依,"同乡又失君"更痛失唯一能互相慰藉的老乡。"深居传雅尚"夸赞逝者生前品格高尚,"坚坐挹清芬"则回忆他如兰花般清雅的仪态,两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逝者是个有风骨的文人。
最后两句"日落长安第,三槐拂暮云"最有意境:夕阳照在长安的宅院里,老槐树的枝叶轻拂着暮云。这里用长安代指故乡,槐树是思乡的象征,暮云暗示生命落幕。看似写景,实则把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追忆,都融入了苍茫的暮色中。
全诗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但通过"异乡人葬异乡"的凄凉、"失君如失根"的孤独,以及最后那个余韵悠长的落日场景,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乱年代漂泊者"乡愁叠着丧友痛"的双重苦难。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克制却深沉的情感表达。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