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门
太行西来一万里,奔矗直到苏门止。
衔烟喷雾不可羁,化作飞泉百道起。
涌金亭下云雷喧,大珠小珠沸灵源。
蛟龙夜撼苍山动,银涛倒卷天河翻。
潆洄吐纳千万状,一泓清泌流春盎。
海眼潜通星宿波,楼台装点西湖样。
我家江水西复西,浣花锦水联清溪。
一行作吏来中土,峨眉玉垒青云迷。
登高忽弄啸台月,树影山光两明灭。
岭头南望见中原,九曲河流杯底泄。
孙隐君,去已久,鸾凤之音世无有。
仙人天际一招手,他年共作山中友。
君其归乎许我否。
衔烟喷雾不可羁,化作飞泉百道起。
涌金亭下云雷喧,大珠小珠沸灵源。
蛟龙夜撼苍山动,银涛倒卷天河翻。
潆洄吐纳千万状,一泓清泌流春盎。
海眼潜通星宿波,楼台装点西湖样。
我家江水西复西,浣花锦水联清溪。
一行作吏来中土,峨眉玉垒青云迷。
登高忽弄啸台月,树影山光两明灭。
岭头南望见中原,九曲河流杯底泄。
孙隐君,去已久,鸾凤之音世无有。
仙人天际一招手,他年共作山中友。
君其归乎许我否。
现代解析
这首《游苏门》描绘了太行山到苏门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对自然和隐士生活的向往。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山水奇观(前八句)
用夸张手法写太行山像一条巨龙奔腾万里,到苏门山才停下。山间云雾缭绕,化作无数飞泉。涌金亭下的泉水像沸腾的珍珠,夜晚仿佛能听见蛟龙撼动山岳,浪花如同银河倾泻。这些描写充满动感,把自然力量写得像有生命一般。
2. 水源与乡愁(中间八句)
写泉水千变万化,最终汇成一池春水般清澈的深潭。作者想象这潭水可能连通着遥远的星宿海(传说中黄河源头),周围的楼台倒影让他想起西湖。接着笔锋一转,想起自己家乡四川的浣花溪和清江,如今在外为官,连峨眉山都看不见了。登高时月光与山影交错,向南望见中原,黄河像从酒杯里倒出——这种夸张表达突显了居高临下的震撼。
3. 隐士之思(最后六句)
借魏晋隐士孙登(曾居苏门山)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者幻想仙人向他招手,希望将来能一起归隐山林,用问句结尾显得含蓄而深情。
诗歌亮点:
- 比喻新奇:把山比作奔龙,泉水比作珍珠,黄河像杯中倾泻的酒
- 动静结合:蛟龙夜吼、银涛翻涌的激烈,与清潭春水的宁静形成对比
- 情感递进:从观景到思乡,最后升华到对隐士精神的追慕
全诗展现了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传统情怀,壮丽的自然描写中藏着对官场束缚的微妙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