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废寺千佛楼作

城东佛楼几年闭,塞径秋榛刺芒利。
飞燐射屋乌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
此閒非墓非战原,岂有厉魄号烦冤。
青狸捧骨夜窥月,日气不到罗神奸。
迎廊一僧病枯瘠,见惯妖踪讶人迹。
老莎出户曲复斜,反锁空堂昼深黑。
楼前惨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
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
竹梢朦胧上无路,疑堕中宵梦游处。
回头不忆隔世来,过眼复恐今生去。
檐牙压肩楼脚摇,惊起穴栋千年鸮。
屏声独立瓦争落,失势一坠魂难招。
原头日落树苍莽,既下心神久恍恍。
林端却顾寺角移,那得腾身立平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阴森景象,通过细腻的视觉和听觉描写,营造出一种诡异神秘的氛围。

诗的开头直接点出这座城东的佛楼已经关闭多年,周围长满带刺的秋草。接着用"飞燐"(鬼火)、"啄墙的乌鸦"、"断臂的佛像"等意象,展现出一片破败荒凉的场景。诗人特意强调这里既不是墓地也不是古战场,却依然鬼气森森,暗示这座寺庙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诗中特别描写了一位枯瘦如柴的僧人,他看到有人来访显得很惊讶。这个细节暗示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连僧人都成了这里的一部分。诗人用"老莎出户"(老莎草从门缝钻出)、"反锁空堂"等细节,进一步强化了寺庙的封闭感。

在描写环境时,诗人运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细节:"惨碧的竹林"、"残雨滴在台阶上像渗出的血"、"剥落的墙壁长满青苔",这些描写共同营造出一个阴冷潮湿、与世隔绝的空间。

最后诗人描写自己离开时的感受:回头望去,寺庙仿佛在移动,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诡异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荒废之地的独特感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