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昔篇

屠龙破千金,巧技支离误。
刻猴斋三月,无成触燕怒。
洴澼安知摧越军,簉弄徒言答《韶》《音蒦》。
君不见,制科习气古来耻,平生悲咤吾虚度。
六年应举业时文,八载登瀛课律赋。
日为小诗心不间,夜书细字身如锢。
卢仝束置《春秋》经,李沆忘参《论语》句。
俳优久习无文章,古义稀闻况时务。
猝逢世变需人才,太息谁储济川具。
士为名累鱼中钩,莫待名成方猛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读书人的自嘲和反思,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道出了自己追求功名的无奈和醒悟。

前半部分用几个典故自嘲“学错了技能”: - “屠龙破千金”学屠龙技术花了大价钱,结果世上无龙可屠——学的东西不实用。 - “刻猴斋三月”花了三个月雕刻猴子,结果不像猴子还惹人生气——努力却不得要领。 - 越国人靠“洗纱的平民妇女”打败吴国(洴澼指洗纱),自己却只会附庸风雅空谈音乐——真正有用的人才往往来自民间,自己学的都是花架子。

中间部分具体吐槽科举考试的坑人之处: - 六年学八股文,八年练应试诗赋,每天写小诗练书法,身体都僵化了——青春全耗在应试技巧上。 - 像卢仝(唐代诗人)把《春秋》扔一边,像李沆(宋代宰相)忘记参悟《论语》——为了考试连经典都荒废了。 - 最后练成个只会应试的“戏子”,既不懂古典真义,也不懂现实问题——成了考试机器。

结尾发出警醒: - 国家突然需要真人才时(可能指战乱或改革),才发现自己毫无用处。 - 读书人像咬钩的鱼被功名诱惑,等成功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名利的代价太大。

核心启示: 诗人用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盲目追求应试教育会让人失去真才实学。就像今天有人拼命考证书却无实际能力,等到工作需要真本事时才后悔莫及。诗中“鱼中钩”的比喻尤其生动,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成功标准束缚一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