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鼓门大灯笼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

前四句像两个特写镜头:富人家的灯笼,不过是粮仓里一粒米的代价;穷人家的灯笼,却要全家抱头痛哭才能凑出钱。这种夸张对比瞬间戳破"万家灯火"的虚假繁荣,灯笼在这里成了社会公平的照妖镜。

后两句突然转向讽刺官员:当百姓在生存线上挣扎时,太守(地方官)却只关心歌舞够不够风雅。"风流"二字用得绝妙,表面夸赞官员风雅,实则揭露其不务正业。最后"无妙曲"的抱怨更是神来之笔——百姓的哭声在他耳中,竟不如一首曲子重要。

全诗就像一部古代纪录片:没有说教,只用画面和台词,就让读者看清了朱门酒肉臭的残酷现实。今天读来依然警醒:当权者若只顾自己享乐,百姓的哭声永远传不到他们耳朵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