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从繁华的宫廷回归山林的场景,展现了禅者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高迹宁留得,禅心万法空"直接点明主旨:高尚的行迹何必留恋,真正的禅心看破世间万物。这里用"万法空"这个佛教术语,表达看透红尘的觉悟。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僧人归途:"丹阙"指红色宫门,暗示僧人来自皇宫;"赤城"是道教仙山,象征修行之地。月光照着僧船的袈裟,林间回响着锡杖的风声,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充满禅意。
最后两句"何时结香社,宴寂与师同"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什么时候能和你一起结社修行,在寂静中共同参禅?"宴寂"二字巧妙地把修行比作一场心灵的盛宴。
全诗通过对比(宫廷与山林)、动静结合(袈裟月与锡杖风),展现了僧人"出尘不离尘"的修行境界。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说教,却让人感受到禅者的洒脱与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李及
宋范阳人,后徙郑州,字幼几。登进士第。历官大理寺丞、三司户部副使、工部侍郎,曾知陇、延、秦、杭、郓等州及应天、河南等府。所至简严,乐道人善。知杭州时,不事宴游。在郡数年,不市一物,及离任,唯市《白乐天集》一部。后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谥恭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