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桑树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奉献者与受宠者的不同命运,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意。

前两句写桑树被频繁采摘的辛苦:"一年要被砍两次枝条,在万千树木中它受苦最多"。用"伐枝柯"和"苦最多"直接点出桑树默默承受的牺牲,就像生活中那些不断付出却很少被关注的人。

后两句形成强烈反差:桑叶养蚕"为国家为人民吐出丝线",但最终风光的却是桃李——它们只需开花就能赢得人们的赞美与享乐。"听笙歌"这个意象特别生动,让人联想到桃李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享受歌舞升平的场景。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一个永恒的现象:真正做实事的人往往默默无闻,而表面光鲜的事物却更容易获得掌声。就像今天的环卫工人与明星、基层工作者与网红之间的对比,这种古今相通的人生况味,正是这首诗历经岁月仍能引发共鸣的原因。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