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颂九首·圣文

彼俶在杭,有地千里。
皮毁毛落。孤睽莫恃。
慑服声教,慕为臣使。
携彼人民,挈其土地。
于橐于囊,归于天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更替的历史故事。

开头四句像在说:杭州曾有个占地千里的统治者("彼俶"指吴越王钱俶),但后来就像被拔光毛的动物("皮毁毛落"),失去了依靠("孤睽莫恃")。这里用动物褪毛比喻势力衰败,很形象。

中间两句说这个统治者最终臣服于更强的权威(宋朝),"慑服声教"是说被对方的威望震慑,"慕为臣使"表示甘心称臣。这里能看到强弱形势的转变。

最后四句最有画面感:就像把东西装进口袋一样,这个统治者带着他的人民和土地("携彼人民,挈其土地"),全部归属了宋朝皇帝。用"于橐于囊"(装进袋子)来形容领土归并,既有趣又透着一丝无奈。

全诗通过动物褪毛、物品装袋这些日常比喻,把复杂的政治归顺写得通俗易懂。既展现了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又暗含对弱肉强食现实的观察。最妙的是全篇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生动的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权力变迁的必然性。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