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生动的历史典故和意象,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颂和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
前四句用"朱家大侠""寒谷谈兵"等典故,描绘了一位侠义英雄的形象——他像古代侠客一样重情义,即使在寒冷的山谷谈论兵法也能让夏天结霜(形容气势凛然)。"洪泽投鞭"指英雄曾带兵征战,威名远扬;"白沙裹革"用战士战死后用马革裹尸的典故,说他的尸骨埋在沙场依然留香,突出其壮烈。
后四句转向哀思。"丹烬蜕羽"像凤凰涅槃后留下经卷,暗喻英雄虽死精神永存;"黑塞归魂"写亡魂穿越边关回归故乡。最后用"春郊纵马"的快乐回忆与"山阳残笛"的凄凉现实作对比,就像我们想起和逝去好友曾经的欢乐时光,再回到现实只剩哀伤。残笛声既是实景,也象征怀念的哀音。
全诗在豪迈与哀伤间切换,既展现了英雄的壮烈人生,又流露出发自肺腑的悼念之情。就像现在人们追忆牺牲的战友:既敬佩他们的英勇,又痛惜他们的离去。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