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居

久在仙坛下,全家是地仙。池塘来乳洞,禾黍接芝田。
起看青山足,还倾白酒眠。不知尘世事,双鬓逐流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仙山脚下、远离尘世纷扰的闲适生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神仙般的隐居生活
诗人全家住在四明山仙人祠堂附近,自称"地仙"(人间神仙),用夸张的说法表现生活的逍遥自在。房子周围有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池塘,庄稼地连着传说中仙人种灵芝的田地,整个环境充满仙气。

2. 山水田园的日常
清晨起身就能看到青翠的山色,晚上喝着自酿的白酒安然入睡。这两个生活片段生动展现了隐居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生活,没有闹钟和加班,只有自然与美酒相伴。

3. 超脱的时间感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诗人完全不理睬世俗的烦心事,任凭双鬓随着岁月渐渐变白。这种对时间流逝的坦然态度,比刻意追求长生不老更显洒脱,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智慧。

整首诗就像一组山水田园的生活快照,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令人向往的隐居图景。它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那种放下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慢生活"的美好。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