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雪亭瀑
惊雷破山龙衙衙,数里已闻飞瀑哗。隔山两重可望见,犹被青嶂微相遮。
连冈叠岭起又伏,其径屈曲常山蛇。先闻绝境早神往,一旦得路如奔麚。
适逢绝壁梯磴险,以手代足相钩爬。满山石镜亦可悦,日光照耀莹丹霞。
三步回看五步坐,远衔鄱岭明金沙。力穷足茧瀑始出,两谷跌断中谽谺。
观龙垂胡各叫绝,乃叹述者言非夸。泣珠恍探泉客窟,织绡疑入鲛人家。
细如烟纨袭雾縠,危若冰柱转雪车。何年共工陷鳌极,海水倾向东南斜。
九州天惊雨脚逗,袖手颇复哀神娲。青霄倒垂星宿海,客欲往泛愁无槎。
力穿深潭九地破,对足或抵欧罗巴。横飞水气百步外,色有黛绿兼赪霞。
凄寒惊成满肌粟,奇幻疑是双眼花。石梁界空何代造,我意未较天台差。
其旁独树张大盖,太古冰霰融根芽。偶非神参茁五叶,否则奇卉开三丫。
小僮相从颇解事,支炉煮瀑烹新茶。瀑似天龙下听讲,我如敷坐围袈裟。
更从石屋访遗迹,残砖坏藓空盘蜗。士有山林往不返,问名与氏知谁耶。
吾侪疏懒本天放,晚殉一壑非穷奢。奔腾不归少至老,人海一堕终无涯。
诛茅枕流愿莫遂,相对惟有长咨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惊险又震撼的登山观瀑之旅,用充满动感的语言带我们身临其境。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寻瀑之路的艰辛(开头到"力穷足茧瀑始出") 诗人用"惊雷破山"形容瀑布声如雷鸣,还没见到瀑布就先听到轰鸣。爬山过程像走蛇形弯路,遇到峭壁时甚至要手脚并用攀爬。路上能看到发光的红褐色山石("石镜""丹霞"),还能远眺鄱阳湖边的金色沙滩,但这些美景都挡不住诗人想看瀑布的决心。
2. 瀑布的震撼景象("两谷跌断中谽谺"到"色有黛绿兼赪霞") 当终于见到瀑布时,诗人用了连续比喻:像龙须垂落、像鲛人织的薄纱、像冰柱雪车,甚至想象这是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的天河倾泻(中国神话典故)。瀑布水雾横飞百米,在阳光下呈现青绿和红霞的色彩,让人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3. 瀑布旁的奇幻景物("石梁界空何代造"到"支炉煮瀑烹新茶") 诗人注意到瀑布旁有天然石桥(联想到浙江天台山的著名石桥),还有一棵大树像巨伞。他和小童在瀑布边煮茶,感觉瀑布像听佛经的天龙,自己像披袈裟的讲经人,充满禅意。
4. 人生感悟("更从石屋访遗迹"到最后) 看到山中破败的石屋,诗人感叹那些隐居者早已无人知晓。他认为自己天性散漫,与其在世俗中沉浮,不如老死山林。最后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遗憾。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瀑布的描写,把声音比作雷声,把形态比作龙须、薄纱、冰柱,既有神话色彩(共工撞山、天河倾泻),又有国际视野(想象瀑布穿透地心到达欧洲)。诗人不仅用眼睛看,还描写了皮肤感受到的水雾凉意,甚至联想到煮茶时的茶香,全方位调动了读者的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