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的感怀之作,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前四句回忆盂兰节(中元节)的旧俗:诗人想起从前人们在水上放羊形花灯的壮观场面,用佛法超度亡魂、用纸钱救济饿鬼的习俗。这里"铜山"比喻烧的大量纸钱像山一样多。
中间两句突然转折到个人悲痛:诗人四岁夭折的长女(小名常樾)来不及继承他的藏书,就像东汉蔡邕的藏书没能传给女儿一样。墓碑倾倒、墓树凋零的景象,暗示女儿早逝的凄凉。
最后两句是深刻自责:诗人说自己像春秋时的若敖氏一样,明知铸成大错(可能指没照顾好孩子)却无力挽回,现在家族血脉断绝("若敖而馁"典出断子绝孙),除了沉默还能说什么呢?
全诗通过节日祭奠的宏大场景,反衬个人丧女的锥心之痛,最后用历史典故把家庭悲剧上升到命运无常的哲思。看似写民俗,实则是包裹在传统仪式下的深沉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