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陈拾遗文集①

郪中好事人,家藏君十轴。
馀来多暇日,借得昼夜读。
意气高于头,冰霜冷人腹。
就中《大雅》篇,日日吟不足。
生遇明皇帝,君臣竟不识。
沉湮死下位,我辈更莫卜。
射洪客来说,露碑今已踣。
剜刓存灭半,势欲入沟渎。
寓书托宰君,请为试摩拭。
树之四达地,覆碑高作屋。
愤君死后名,再依泥沙辱。
世路重富贵,婉娩好眉目。
文学如君辈,安得足衣食。
不死横路渠,为幸已多福。
我有平生心,推残不局促。
揖君盛年名,万钟何足禄。
量长复校短,凫胫不愿续。
悲君泪垂颐,云山空蜀国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给已故文人陈拾遗的悼念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愤懑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发现遗珠(前八句)
诗人偶然借到陈拾遗的十卷文集,被其中《大雅》等篇章深深吸引。用"意气高于头"形容文字气概昂扬,"冰霜冷人腹"比喻内容清冽深刻,像发现了被埋没的珍宝。

2. 才士悲歌(中间十二句)
揭示残酷现实:陈拾遗生在明君时代却未被重用,死后墓碑也残破不堪。诗人特意托人修葺墓碑,就像修补这个不公的世道。这里用"露碑已踣"(露天墓碑倒塌)、"势欲入沟渎"(快要掉进臭水沟)等形象比喻,痛心人才被践踏。

3. 世道反思(最后十句)
尖锐批判社会价值观:世人只重富贵容貌,真正的文人反而难以生存。用"婉娩好眉目"讽刺世人肤浅,用"凫胫不愿续"(野鸭腿虽短也不愿接长)表明文人宁可保持气节。结尾"云山空蜀国"的苍茫景象,烘托出人才凋零的悲凉。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借书夜读"的生活细节带出发现人才的惊喜
- 通过修墓碑这件小事,展现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 "不死横路渠"等直白比喻,有力控诉社会不公
- 最后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整个文人命运的思考

刘禹锡通过悼念一位无名文人,实际上是为所有怀才不遇者发声,这种为小人物立传的精神,在今天依然令人动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