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
潆流入咽琉璃吐,老去姮娥眠玉兔。
村娃閒斗隔溪砧,辘轳自搅蟾蜍步。
催却鲛人频为织,冰窟成衣云臼食。
寒岩逗雨乍停风,溜涌舂高曾未息。
吟蝉相杵夜无声,山魈寂寂点鼍更。
惟有残霞捣难碎,晴光晓曳长天明。
村娃閒斗隔溪砧,辘轳自搅蟾蜍步。
催却鲛人频为织,冰窟成衣云臼食。
寒岩逗雨乍停风,溜涌舂高曾未息。
吟蝉相杵夜无声,山魈寂寂点鼍更。
惟有残霞捣难碎,晴光晓曳长天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水碓(古代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劳作的生动画面,充满奇幻色彩和自然之美。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展开:
1. 神话与现实的交融(前四句) 开篇用"姮娥(嫦娥)眠玉兔"的神话意象,把月光下转动的水车比作月宫玉兔捣药。接着镜头转向现实:溪边玩耍的村童与对岸传来的捣衣声交织,水车像一只大蟾蜍在月光下转动。这种写法让普通农具瞬间有了童话感。
2. 劳动的魔法时刻(中间四句) 用"鲛人织布""云臼吃饭"的想象,把水碓舂米比作海底鲛人织绸。冰窟里产出的稻米像云朵般洁白,风雨中持续工作的水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自然界的交响乐。这里把辛苦农事写得如神话般美妙。
3. 昼夜交替的宁静(后四句) 深夜时分,蝉鸣与水碓声应和,山间精灵(山魈)安静地记录着时间。最妙的是结尾:朝霞像永远捣不碎的彩绸,被晨光拉成长长的天际线。用"捣碎霞光"的奇想,把水碓的劳作与日出景象完美衔接。
全诗把普通农具写成连接人间与仙境的魔法装置,通过大胆想象让日常劳作充满诗意。水碓的声响贯穿昼夜,最终与朝霞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最打动人处在于:诗人用童话般的眼睛,发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神奇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