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华山壮丽的景色和作者对登顶经历的感慨,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感。
前四句写南华山的雄伟:五千仞高的山体(夸张手法),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有修行者说作者前世曾登顶,可惜今生完全不记得了——这里用"真人"(得道者)的话制造神秘感,带出对前世记忆的怅惘。
后四句转到北华山的画卷:展开图画时,千万条山谷和山峰各有特色。作者突然想起修行者曾对他说过,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世界。"寰区"(天下)这个词暗示了山顶视野的开阔,也暗含超脱尘世的修行境界。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
1. 南山实景与北山画作的对比
2. 前世的登顶记忆与今生的遗忘对比
3. 山脚的局限视角与山顶的全局视野对比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修行者的话像一把钥匙,突然让作者(和读者)领悟到:站在不同高度,看到的风景和人生境界完全不同。这种顿悟式的结尾,让普通的山水描写突然有了哲理的深度。
马默
宋单州成武人,字处厚。从石介学。举进士。知须城县。英宗治平中,为监察御史里行,遇事敢言。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通判怀州。上疏陈十事,除知登州。又请更定《配岛法》,沙门岛囚徒得全活者甚众。入为三司盐铁判官,因与富弼善,且论新法不便,出知济、兖二州。哲宗元祐初召为司农少卿。反对恢复乡差衙前法,建议提举常平官归提刑司。除河东转运使,复移兖州,赈活流民数万计。后历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河北都转运使。绍圣四年,坐附司马光落职致仕,元符三年复之。卒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