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际岭下即目

白际摩天秀,秋光满蓼汀。
山呈金字面,田画井文形。
夜出萤相照,更阑鸡可听。
杉松柯不改,点染四时青(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五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村秋景图,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像用无人机航拍:白际山高得快要碰到天空,山下开满蓼花的河滩沐浴在秋阳里。这里用"摩天"形容山势险峻,"满"字让整个画面顿时明亮起来。

中间四句是细节特写:山体像用金子打造的斜坡,梯田像棋盘一样整齐排列。夜里萤火虫打着小灯笼飞舞,深更半夜还能听见鸡鸣。这里"金字面"用金属质感写阳光下的山色,"井文形"把农田比作棋盘,既形象又新鲜。萤火虫和鸡鸣的动静结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像定格的镜头:杉树松树的枝干四季常青,给整幅画面加上不褪色的绿框。这里用"柯不改"强调树木的坚韧,"点染"二字像画家最后添上的几笔,顿时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从大远景到特写镜头,从视觉到听觉,把山村最普通的秋日景象写得生机盎然。特别是把静态的山水和动态的虫鸟结合,既有中国画的意境,又带着生活气息,让人读着读着就闻到泥土香,听见山风声。

汪若楫

汪若楫,宋代休宁县榆村藏溪人,官宣城令。咸淳间,为紫阳书院山长。曾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建秀山书院,地处藏溪南山之阳。《休宁县志》载:崇宁年间(1102-1106),休宁县汪若楫于藏溪建秀山书院,这是徽州创立最早的书院,汪氏有“秀山十景诗”。《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迹上》,《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以及《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和《宋诗纪事》卷七六《汪若楫》均有记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