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贺恩减本州绢额

山国不栽桑,抱布贸丝藏。
恩诏光明烛,寒灯织室光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山区因朝廷减免赋税而欢欣鼓舞的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温暖的人情味。

前两句"山国不栽桑,抱布贸丝藏"像一幅简笔画:山区不适合种桑养蚕,百姓只能抱着粗布去集市换丝线("藏"字暗示这是他们偷偷攒下的珍贵物资)。短短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山区百姓生活的艰辛——连最基本的纺织原料都要费力换取。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光明烛"比喻朝廷减免绢税的恩诏,照亮了昏暗的织室。最妙的是"寒灯织室光"这个画面:在原本只有一盏孤灯的织房里,这道恩诏仿佛带来了新的光明。这里既写实(织妇们借着灯光赶织),又象征(政策温暖了民心),蜡烛与织灯的光辉交融,把朝廷恩惠和百姓感激之情都具象化了。

全诗没有直接写欢呼庆祝,而是通过"抱布贸丝"的辛酸和"寒灯变亮"的细节,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减税政策对百姓的意义。就像用一盏油灯的光晕,映照出了整个时代的温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特别打动人。

程叔达

(1120—1197)宋徽州黟县人,字元诚。程迈从孙。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典湖学,教授兴国军。以论时弊擢监察御史,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平生嗜学,至老手不释卷。卒谥壮节。有《玉堂制草》、《玉堂备草》、《承华故实诗笺》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