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残余一榻,曾不为黄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个字,却像一幅留白的中国画,藏着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前一句"漏残余一榻"描绘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漏壶(古代计时器)里的水快滴完了,只剩下最后一点残水,就像人躺在床榻上即将结束一天。这里用"漏残"暗喻时间流逝,用"一榻"暗示独处的状态。

后一句"曾不为黄金"突然转折——尽管时间如此珍贵(古人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诗人此刻却并不把时间换算成黄金的价值。这种反差特别打动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是否也该偶尔像诗人一样,允许自己奢侈地"浪费"时间,享受独处的宁静?

全诗妙在用具体的生活细节(漏壶滴水、独卧床榻)来表达抽象的人生感悟,就像现代人看着手机电量将尽时,突然决定放下手机发会儿呆。这种对"慢生活"的领悟,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孙升

高邮人,字君孚。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哲宗元祐初为监察御史,多所建明。尝比苏轼于王安石,谓其德业器识不足,不可使辅佐经纶,时论讥其失言。历侍御史、中书舍人,累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绍圣间坐劾,累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有《孙公谈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