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律 其三

义正本仁育,信立智不违。
上下亲疏间,尤指礼为归。
咄哉申不害,但矜恣睢威。
何者为《孤愤》,说更陋韩非。
律学包五德,出彼乃入兹。
堂堂复正正,谁似当代规。
第云民可由,安得民共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核心观点是:好的法律应当以仁爱为基础,同时兼顾智慧与诚信。诗人用对比手法批判了两种极端:

1. 正面理想:法律应当像温暖的阳光("仁育"),既要维护正义("义正"),也要讲信用("信立")。处理人际关系时,无论是上下级还是亲疏远近,都要以"礼"为准则,体现文明规范。

2. 反面批判:诗人痛斥申不害(法家代表)只懂用严刑立威,韩非的《孤愤》理论更是狭隘。他认为这些法家思想就像挥舞大棒吓唬人,完全背离了法律应有的温度。

诗中亮点在于提出"律学包五德"(仁义礼智信),把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和传统美德绑定。最后两句特别接地气:如果法律只说"老百姓必须服从",却不让人明白其中道理,这样的法律怎能得到真心拥护?

用今天的话说,这首诗就像在讨论:交通法规不能只靠罚款摄像头,更要让司机理解"礼让行人"是基本道德;公司规章不能只有扣工资条款,更要体现对员工的尊重。好的规则应该既讲原则又有温度,既明事理又通人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