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登城南天心阁
秋容如画。有雁声一派,送将来也。算不同、王粲登楼,指故国山河,这般清暇。
烟草连天,过几度、称王称霸。甚熊家缔造,马氏经营,瞥眼飘瓦。
今日客何为者。倚阑干提起,数千年话。呼酒处、秋与云平,更休要听他,江流日夜。
唫瘦西风,怕只是、沧桑难写。又荒原、斜照沈沈,无言西下。
现代解析
这首《解连环 登城南天心阁》写的是作者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上片以秋景开篇,描绘了一幅如画的秋日图景,大雁南飞的声音更添几分萧瑟。作者联想到三国时期的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抒发乱世离愁),但觉得自己和王粲不同——王粲登楼时看到的是战乱中的破碎山河,而自己眼前的山河却显得宁静安闲。接着笔锋一转,用"烟草连天"暗示历史的烟云,那些称王称霸的枭雄们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就像熊家(可能指楚霸王项羽)建立的霸业、马氏(可能指五代十国时的马殷建立的楚国)经营的王朝,最终都像屋顶的瓦片一样轻易飘落。
下片写作者当下的心境。他倚着栏杆,思绪穿越千年历史。在饮酒时,觉得秋色与云彩齐平,更不愿听那日夜奔流的江水声——这江水让人联想到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暗示时光无情。西风萧瑟中,作者觉得很难用文字写出历史的沧桑巨变。最后以夕阳西下的景象作结,荒原上沉沉斜照默默西沉,一切尽在不言中。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虚无感。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哀愁,而是将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秋景描写,用"飘瓦""西风""斜照"等意象营造出苍凉的意境,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渺小。这种借景抒怀、含蓄深沉的表现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