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形状奇特的蜡烛山,以及山下埋葬的唐代名相张九龄(曲江是他的号)的荒凉祖坟。全诗通过三个层次传递出对先贤的敬仰和时光无情的感慨:
1. 奇景开篇:前两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先给读者看一座高耸入云的怪石山——它像一支巨大的蜡烛插在云雾里,岩石嶙峋得仿佛能震动江河。这种夸张的描写既突显了山的奇特,又暗喻张九龄生前的非凡气概。
2. 人文追忆:第三句笔锋一转,提到虽然张九龄已逝,但他"风度"犹存。这里用了个典故(张九龄以风度翩翩著称,唐玄宗曾感叹"每见曲江,精神顿生"),说他的品格至今仍被后人敬仰,就像那蜡烛山一样长久矗立。
3. 古今对比:最后一句形成强烈反差——尽管精神长存,但实际看到的却是荒草丛生的坟冢,只有杜鹃鸟在哀鸣。杜鹃在古诗里常代表哀思,这里既写实景,又暗示后人凭吊的伤感,让辉煌历史与苍凉现状形成唏嘘的对照。
全诗妙在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完全融合:蜡烛山既是写实风景,又是象征(像纪念先贤的永恒烛火);杜鹃啼血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情感宣泄。短短四句就完成了从震撼景观到历史追忆,再到深沉感慨的完整情感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