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去冬不寒春不雨人以为病城中火灾相仍自十二月至今凡八九发雍熙佛寺灾势尤甚闾里讹言相惊往往徙货泉载家具日为避火计二月乙巳郡守以承天佛寺慧感神像供府第为佛事禳祷是日雨明日雪丁未又大雪农事有初火怪庶或熄人

飞虫满空冬不冰,迎春草木皆夭荣。
辘轳续绠楹桷燥,绯衣老人白昼行。
城中一日二三发,徼巡司暴徒纵横。
化城海藏涌地出,耀眼金碧明青冥。
中宵澒洞半天赤,一弹指顷随烟升。
重云仙人具悲智,脱屣珍丽依无生。
千年吴地赴缘感,疾甚景响从形声。
入廛应供始敷坐,一雨便觉歊尘清。
黎明密雪洒四泽,灏气交彻何晶荧。
勾芒蒙润亦助喜,眩转鼓舞随飞英。
毕方褫魄走荒外,虽有光怪何由呈。
衡茅倦客正高卧,浩歌黄竹饥肠鸣。
妻孥号寒不敢恨,且慰南亩滋春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苏州(吴地)一个反常的冬天和春天:冬天不冷,春天不下雨,导致火灾频发,百姓恐慌。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神话意象,展现了天灾人祸下的社会百态,以及人们通过祈雨最终迎来转机的过程。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反常天象与灾祸(前12句) 用"飞虫满空冬不冰"等反常现象,描写气候异常。把火灾比作"绯衣老人"(火神)横行,寺庙金碧辉煌的建筑在火中化为灰烬。官府巡逻("徼巡司暴")也无济于事。

2. 祈雨与转机(中间10句) 写官员请出慧感神像祈雨,果然接连下雨下雪。用"重云仙人"等神话形象,表现佛法感应的神奇。雨水冲刷尘埃,大雪净化空气,连春神"勾芒"都欢喜起舞。

3. 灾后生活(最后4句) 以普通百姓视角收尾:虽然家里寒冷缺粮,但看到农田得雪水滋润,为春耕有望而感到欣慰。用"黄竹"典故(周穆王遇雪作《黄竹歌》)暗示民生艰难却心怀希望。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火灾的狂暴与雪水的清凉,官府的无力与神明的灵验 - 神话与现实交织:把自然灾害人格化为"毕方"(火鸟)、"勾芒"等神怪 - 以小见大:通过"妻孥号寒"的细节反映整个社会的苦难与坚韧

全诗核心是展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从恐慌到求助信仰,最终在自然调和后重拾希望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思想。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