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六陔弟之黔
年少初为客,焉知行路难。
黔山二千里,湘水万重澜。
且听骊歌悄,翻怜雁影单。
家书宜早付,长铗莫轻弹。
志大须鹏展,枝栖愿莺安。
前途殷御李,名士喜瞻韩。
笔札从容出,诗书蕴藉看。
寓公防落魄,游子恐孤寒。
堂上缝衣密,闺中织锦宽。
得如青眼愿,毋遣白头叹。
恋栈犹凡马,抟空要健翰。
田园未荒芜,知倦及时还。
黔山二千里,湘水万重澜。
且听骊歌悄,翻怜雁影单。
家书宜早付,长铗莫轻弹。
志大须鹏展,枝栖愿莺安。
前途殷御李,名士喜瞻韩。
笔札从容出,诗书蕴藉看。
寓公防落魄,游子恐孤寒。
堂上缝衣密,闺中织锦宽。
得如青眼愿,毋遣白头叹。
恋栈犹凡马,抟空要健翰。
田园未荒芜,知倦及时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兄长写给即将远行弟弟的送别之作,字里行间既有担忧牵挂,又饱含鼓励期待。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手足情深,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远行的艰辛与牵挂(前八句)
诗人用"黔山二千里,湘水万重澜"这样具体的数字和景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弟弟要穿越的险峻山水。像所有关心孩子的长辈一样,他担心年轻弟弟还不懂"行路难",特意叮嘱要常写家书("家书宜早付"),遇到困难也别轻易抱怨("长铗莫轻弹")。"雁影单"的比喻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弟弟像离群孤雁般的身影。
二、殷切的鼓励与嘱咐(中间八句)
这里诗人用了两个有趣的比喻:既希望弟弟像大鹏展翅高飞("志大须鹏展"),又希望他像黄莺找到安稳的树枝("枝栖愿莺安")。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正是家人最真实的写照——既望子成龙,又怕孩子吃苦。"缝衣密""织锦宽"的细节,悄悄透露出母亲和妻子在家中的牵挂。
三、深情的叮咛与召唤(最后四句)
结尾处诗人用"恋栈的马"和"高飞的鹰"作对比,既提醒弟弟不要贪图安逸,又用"田园未荒芜"温暖地表示:家里一切都好,等你累了随时可以回来。最后"知倦及时还"五个字,像一盏永远为游子亮着的灯,包含着最朴实的亲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家人临行前塞进行李箱的唠叨,既有"志在四方"的激励,又有"累了就回家"的温柔。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中国式亲情特有的含蓄——明明满心不舍,却化作鼓励的话语;纵然千般牵挂,最终化为一句"早点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