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告余前岁虞山失陷余园宅已化焦土盖先洗劫财物书籍而后焚我园宅以掩迹所馀者厨下耳 其一

国破家何惜,堆堆瓦砾新。
生前成废宅,乱后但芳邻。
枯木春犹发,奇书主易人。
万方悲一概,遑惜我微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战乱中家园被毁的悲愤与无奈,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前两句"国破家何惜,堆堆瓦砾新"直接点明主题:国家都亡了,家园又算什么?眼前只剩一堆堆新堆起的瓦砾。这里用"新"字暗示破坏就发生在不久前,伤痛还很新鲜。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破坏场景:曾经的家园变成废墟,战乱后只剩邻居还在;枯死的树木春天还能发芽,但珍贵的藏书却永远换了主人。这里用"枯木逢春"的自然现象,反衬出书籍易主的永久遗憾——书本没了可以再印,但带着主人批注痕迹的藏书永远消失了。

最后两句把个人遭遇上升到时代悲剧:"万方悲一概"是说全天下的苦难都一样,我的这点损失又算什么呢?表面是自我宽慰,实则透露出更深的无力感。诗人用"遑惜"(哪有空心疼)这个词,把战乱中普通人顾不得伤心的窘迫写得特别真实。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样诉说遭遇,但每个字都扎在心上。特别是"奇书主易人"这句,爱书人读到都会心头一紧——那些被翻旧的页码、写满批注的边角,都是无法复制的记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个人伤痛变成了时代缩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