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三江口

吴淞合流三百里,一幅蒲帆挂春水。
青山绕船黄鸟啼,盘回如在巴渝里。
沙上游龙滴血红,风吹老鱼浪花起。
凝云不流神妪哭,万古胥魂招不复。
客浩歌,谁相续,栖迟零落渐离筑。
思家何处问迷津,鹧鸪声里垂杨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行的生动画面,同时融入了历史沧桑和人生感慨。我来分段解析它的魅力:

开篇四句像电影开场镜头:吴淞江与其它河流交汇后奔流三百里,春水涨满时一艘挂着蒲草帆的船顺流而下。青山环绕着行船,黄莺啼叫声声,河道迂回曲折仿佛置身巴蜀山水中——这里用"巴渝"(重庆古称)比喻江南水路的蜿蜒,让读者感受到船行山水的畅快。

中间四句笔锋突转:沙滩上搁浅的龙(可能指船)染着血色,江风吹起老鱼跃浪的银光。乌云凝固不动仿佛神女在哭泣,连伍子胥的忠魂(传说他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都招不回来了——这些意象突然把明快的春江图变成阴郁场景,用"滴血红""老鱼""凝云"等暗色系词汇,暗示繁华背后的历史伤痕。

最后五句是诗人的感叹:旅客放声高歌却无人应和,就像战国乐师高渐离(荆轲好友)的击筑声渐渐零落。想寻归家之路却找不到渡口,只有鹧鸪"行不得也"的啼叫声中,杨柳新绿依旧——这里用"渐离筑"的典故,把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与历史悲情交织,结尾"鹧鸪垂杨"的春景反衬愁绪,形成余韵悠长的画面。

全诗最妙处在于三层转折:先铺陈明丽山水,突然插入血色历史,最后落回个人迷惘。就像用春水行舟的惬意开场,却在风景里悄悄埋下千年哀愁,最终让读者在绿柳鹧鸪声中,品出一种"春光明媚却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复杂滋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