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士奇写给两位朋友(王惟吉、张廷彦)的赠别诗,字里行间既有对朋友情谊的珍视,也流露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
前两句"日日摛毫纪玉音,敢期清梦到山林"说的是诗人每天忙于记录皇帝的诏令(这是翰林院官员的工作),虽然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但不敢真的放下职责去归隐。这里用"清梦"二字,把隐居生活写得像美梦一样令人向往。
中间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人生追求:贾谊(贾生)曾跪在皇帝面前献策,疏广(疏傅)退休时得到皇帝赏赐。诗人用这两个故事说明人生有两种理想状态——要么像贾谊那样为国效力,要么像疏广那样功成身退。接着用"丹阙"(皇宫)和"草堂"(隐居处)的对比,展现自己既心系朝堂又向往田园的矛盾心理。
最后两句最动人:诗人说我们都是走在康庄大道上的老人了(康衢叟),但即便闲来击壤(古代一种休闲游戏)时,也永远不会忘记报效国家的初心。这里把深沉的家国情怀用日常游戏作比喻,显得格外真挚。
全诗妙在把官员的日常、文人的雅趣和士大夫的责任感完美融合。既有"记录诏书"这样具体的工作描写,又有"清梦到山林"这样诗意的想象;既用典故展现历史人物的选择,又用"击壤"这样接地气的活动表达情怀。诗人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离别时的复杂心绪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