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癸巳年的一次重要活动中所写的,地点在中书后阁,诗中提到了一些具体场景和感受,让我们来逐句分析:
1. 淮海同三入,枢衡过六年。
- 这两句写的是作者与几位同僚先后三次进入朝廷,现在经历了六年的时间。
- 淮海,是指淮河以南的地区,这里泛指地方政务;枢衡,指的是朝廷中的核心职位。
- 这两句表明作者在仕途上经历了一段重要的经历和时间。
2. 庙斋兢永夕,书府会群仙。
- 在国家的重要祭祀或典礼中,作者在庙里斋戒,感到非常庄重;书府,即藏书楼,是作者与众多学者、官员聚在一起的地方。
-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在祭祀和学术研讨中的庄重与荣耀感。
3. 粉壁连霜曙,冰池对月圆。
- 深夜作斋时,天刚蒙蒙亮,墙壁上还沾着霜花;冰池旁,月光如水。
- 这两句运用了凄美的自然景象,描写了一种清冷、庄重的氛围。
4. 岁时忧里换,钟漏静中传。
- 这句说的是岁月的更迭,时间在忧患与期盼中悄悄流逝;钟声和漏壶滴水的声音在寂静中清晰传入耳中。
- 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期待。
5. 蓬发颜空老,松心契独全。
- 蓬发,形容头发稀疏;作者感叹自己虽然年华老去,但内心依旧坚定,如同松树一样。
-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即使岁月流转,也保持内心坚定的决心。
6. 赠言因傅说,垂训在三篇。
- 傅说,是古代著名的贤臣;作者认为自己的教诲应该像傅说那样被铭记,言辞恳切、深意长久。
- 这两句表明作者希望自己的教诲能够像经典一样被后世流传。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在朝廷中坚守内心信念的决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知识和教诲的重视,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够影响到他人。
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南藩镇,爵封赵国公。他策划讨平西川、镇海,削弱藩镇势力,还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