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清雅自在的田园生活,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超脱世俗的意境。
前四句像一幅水墨画:短短的山间篱笆,歪斜的小路,三间茅屋被竹林半遮半掩。这里用简单的景物勾勒出隐士居所的朴素雅致。接着用两个对比:荒年时没有僧人送菜,但天冷时有仙鹤相伴赏梅,说明主人虽然清贫,却有着高雅的精神追求。
五六句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武陵桃花源(象征避世)、谢朓的姑孰青山(象征文人雅趣),但诗人说这些都不是自己追求的,暗示他比古人活得更洒脱。
最后两句最生动:和朋友约好等春天晴好时,拄着藜杖带着酒,踩着温暖的沙地去踏青。这个结尾突然把画面从静态变为动态,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传递出隐士生活中最令人向往的部分——与志同道合者共享自然的快乐。
全诗妙在把清贫的生活写得充满诗意,每个景物都透着闲适,每个选择都显出淡泊。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踏春之约,让人感受到隐居不是苦修,而是在简单中寻找生命本真的喜悦。
郑昂
郑昂,字尚明,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五(一一一五)进士。为详定九域志所编修官,转承事郎致仕。有《书史》二十五卷(《书史会要》卷六)、《春秋臣传》三十卷(《宋史》卷二○二),均佚。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