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板子矶以南山势甚奇因题长句

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

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

十年前再入春谷,每下篮舆支短筇。枫丹照眼秋锦乱,茶香薰鼻春焙浓。

山中犹未识山好,正坐一障藏千重。轻舠兀坐忽昂首,有似故人天际逢。

凋零绿鬓尘埃后,借问青山好忆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时远眺黄山南麓板子矶的壮丽山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黄山奇景的震撼(前八句) - 开篇用"卅六峰""云海蟠奇松"展现黄山全景的雄伟奇幻,像一条巨龙横卧江心。 - 雨后初晴时,晨曦穿透山峦,山色随光线变幻,群峰如女子发髻般婀娜,又像玉圭般棱角分明,展现出多角度的动态美。

2. 往昔游山的遗憾(中间六句) - 作者回忆十年前徒步游历春谷(黄山支脉)的经历,当时坐着竹轿、拄着手杖,虽然见过枫红似火、茶香扑鼻的景致,却因山峦重叠未能领略全貌。 - "正坐一障藏千重"道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3. 江上重逢的顿悟(后四句) - 如今在轻舟上抬头远望,突然完整看到山势,就像意外遇见老友般惊喜。 - 结尾感慨:当青春逝去、饱经风霜后,青山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年轻的自己?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全诗妙在三个对比: - 远景与近景的视角对比 - 往昔与当下的时间对比 - 青春不再与青山依旧的生命对比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把青山拟人化为见证者,让自然景观承载了人生感慨,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让山水诗有了更深的感染力。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