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邢端公李台题庭石联句

共题诗句遍,争坐藓文稀(昼)。(馀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在庭院中题诗赏石的闲适画面。虽然原诗不完整,但从仅存的两句可以感受到以下艺术特点:

1. 文人雅趣的生动写照
"共题诗句遍"展现了多人一起在庭石上题诗的热闹场景,像现代人在旅游景点留言互动一样,只不过古人用的是诗句而非"到此一游"。

2. 自然与人文的巧妙融合
"争坐藓文稀"用苔藓的稀少暗示人们争相坐在石头上题诗的情景,就像现在网红打卡点的座位被磨得发亮,这种侧面描写比直接说"很多人来"更含蓄有趣。

3. 留白的艺术魅力
残缺的诗句反而给读者想象空间:可能是春日雅集时,几位好友在爬满青苔的庭石旁,有人执笔题诗,有人拂袖观摩,阳光透过树叶在石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种通过生活小场景展现文人雅趣的手法,就像用手机随手拍下朋友聚会的某个瞬间,简单却充满故事性。虽然诗句不完整,但正因如此,反而让每个读者都能在脑海中补全自己心中的诗意画面。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