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繁忙公务中偷闲游园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美景与官场疲惫的鲜明对比。
前两句写诗人原本不了解沧浪亭,但趁着好天气来游玩喝酒。这里的"销一咏觞"暗示借酒消愁,为后文埋下伏笔。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了园中景色:像绿色屏障般的山峦如同森严的仪仗队,十顷碧波在池塘荡漾。诗人拄着手杖漫步幽径,直到夕阳西下才坐着轿子回家。这里用"羽戟"比喻山势,用"翠绡"形容水面,画面感很强。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不是没有地方可以洗涤官帽带(象征隐居),而是被文书工作困住了。这句道出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困境——向往自然却不得不为公务所累。
全诗通过一次春游,巧妙表达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挣扎。美景描写生动,结尾的感慨又引人共鸣,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想逃离却不得不继续"的无奈。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